“人文智变:数字人文的智慧奇点”
学术研讨会暨2025年中国数字人文年会
2025年11月28日-12月1日,中山大学
会议通知(第一号)
当前,数字人文正处于新一轮信息技术所掀起的革命性浪潮之中。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2025年DeepSeek-R1的横空出世,引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新浪潮,不仅重塑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格局,更为数字人文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推动数字人文向“智慧奇点”的范式跃迁。
在此背景下,中山大学数字人文联合研究院将在广州举办“人文智变:数字人文的智慧奇点”学术研讨会暨2025年中国数字人文年会(CDH2025)。会议将围绕数字人文及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开展主旨发言、会议报告、专题讨论、案例分享、探界者论坛、数字人文空间展演、海报展示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现诚邀国内数字人文领域专家、学者与学生积极参与会议论文、学术海报和优秀项目征集,共绘数字人文的“智慧奇点”图谱。
包括但不限于:
1. 智理探源
数字人文的哲学基础与认识论重构
2. 智基构建
数字人文基础设施与数据空间演进
3. 智器革新
数字人文工具链与方法论突破
4. 智研融合
数字人文与跨学科融合发展
5. 数智共生
AGI与数字人文的范式重构
6. 古籍智变
智慧典籍的多模态研究
7. 记忆重构
文化遗产的数字孪生实践
8. GLAM智创
文化记忆机构的智慧化转型
9. 数实共生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虚实交互与空间再造
10.数智次元
次元文化与游戏化交互叙事创新
11.智教创新
数字人文教育生态及全球建构
12.智慧协同
数字人文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13.智治范式
数字人文与社会治理创新
14.数智生产
数字人文的新质动能转化
15.数智伦理
数字人文的算法批判与价值对齐挑战
1. 作品原创,未发表。
2. 中文、英文皆可。
3. 问题明确、方法严谨、论证充分、引用规范、观点新颖。
4. 本次会议采取论文发表和海报发表两种形式,投稿可选择论文形式或海报形式,两者不可同时申请。
5. 征文分为两轮,第一轮为论文摘要和海报征集,第二轮为入选论文全文提交,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摘要需包含中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作者简介(姓名、单位、年级、邮箱、手机号码、研究方向等),摘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2)海报需以PPT格式制作,页面设置为90cm*120cm,纵向布局。
(3)论文全文格式可参考“CDH2025论文格式规范与要求.docx”,正文字数为7000-15000字。
6. 组委会将邀请国内知名学者组成专家评审组,对提交的论文开展严格评审,从中选出高水平学术论文在会议上进行交流和专家点评。
7. 请投稿作者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出版伦理。同一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向会议投稿的论文数量最多不超过2篇,超过2篇则只送审前2篇。
8. 论文提交邮箱:dhlab@mail.sysu.edu.cn 。邮件标题格式为“CDH2025论文摘要/全文-姓名-单位”。
9. 摘要与海报提交截止时间:
2025年8月20日
摘要与海报录用通知时间:
2025年9月10日
论文全文提交截止时间:
2025年10月10日
1. 本次会议征集项目为中文或中国主题的数字人文研究项目,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库、软件工具、数字平台、可视化作品、XR交互设计作品、大模型及智能体应用等。所征集的项目需提供可访问的路径和方式。专家委员会将根据项目征集情况分类评选并设立奖项。
2. 所有征集项目需填写2025年中国数字人文年会项目报名表.docx进行报名,并提供相关附件(包括但不限于网站、APP、小程序、视频及图片等)。
3. 请将报名表和相关附件压缩,以“CDH2025项目-项目名称”命名,发送至邮箱 dhlab@mail.sysu.edu.cn。
4. 项目征集截止时间:
2025年9月20日
日期
2025年11月28日-12月1日
地点
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本次会议将于2025年8月下旬开放注册报名,请于8月20日后留意中山大学数字人文联合研究院公众号通知。参会代表交通食宿自理。
注册费:1500元(10月10日之前早鸟价1000元),学生价800元,获会议录用宣讲论文/海报/项目作者一人可免注册费,如多于一人则需按增加人数缴纳注册费。
会议邮箱:dhlab@mail.sysu.edu.cn
会务咨询:夏老师 020-84111992
指导单位
中国数字人文机构联盟
中国索引学会数字人文专业委员会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数字人文分会
主办单位
中山大学数字人文联合研究院
承办单位
中山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
中山大学图书馆
协办单位(按笔画顺序排列)
上海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与发展中心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
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上海图书馆历史人文大数据中心
山西大学图书馆山西数字人文研究院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数字人文”工作室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研究室,数字人文与计算批评实验室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调查与数据中心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
武汉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高研院数字人文创研中心
南京师范大学数字与人文研究中心
南京农业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人文社科数据研究所
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
(持续更新中)
媒体支持(按笔画顺序排列)
《数字人文研究》
「SHNU数字人文」公众号
「中山大学InformationWorld」公众号
「中山大学图书馆」公众号
「中山大学数字人文联合研究院」公众号
「文化遗产智能计算文科实验室」公众号
「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公众号
「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公众号
「数字人文研究」公众号
「数据大狮」公众号
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网
(持续更新中)
文章转自:[中山大学数字人文联合研究院]公众号
8月8日,山西大学图书馆在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山西分赛中获得优秀奖。山西分赛自启动以来,山西大学图书馆的团队就积极参与其中,报名赛道为民生服务,赛题为提升文化资源和旅游数字化水平。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图书馆提交的项目“云冈学文献知识库助力云冈学研究与发展”凭借其出色的研究方案,以及在云冈学与考古学研究、文化遗产宣传推广方面的实践应用,与全省各地的470多家企业和创新团队同台竞技,经过了激烈的初赛选拔以及后期的项目现场验证,荣获大赛优秀奖。
本次“数据要素×”大赛山西分赛,立足山西省情实际,为数据要素应用典型成果、优秀团队搭建展示平台。山西大学图书馆提交的项目以云冈学的研究与发展为立足点,建立了国内外首家云冈学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数字平台,成为云冈学领域内信息资源丰富、服务优质、技术先进的知识服务平台,为云冈学学科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文献保障,也为交叉学科研究、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实践研究的样本。山西大学图书馆参加此次比赛,有助于推动高校云冈学研究成果和相关行业企业数据应用相结合,也有助于云冈石窟艺术与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大众了解云冈学,加入到云冈学的研究中,从而推动实现其在文博、旅游、科研、公共管理等行业领域的应用,促进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与开发增值。未来,山西大学图书馆将继续对云冈学文献知识库进行资源和功能的扩充、以及平台的维护和升级,不断扩大此平台的社会服务功能。
5月25日至27日,第七届未来智慧图书馆发展论坛暨第二十届数智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会(ADLS2024)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本次大会以“AI驱动的智慧图书馆发展”为主题,旨在深入探讨AI前沿技术与图书馆的深度融合,分享建设智慧图书馆的理念和实践经验,从而促进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本次会议由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智慧图书馆技术应用联盟和教育装备采购网共同主办,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协办,共设置了6场主旨报告、10场主题报告、16场专题报告、15场技术与应用报告、9场技术培训以及优秀论文海报交流活动,汇集了来自全国高校及公共图书馆的馆长、相关部门负责人、馆员、业界学者以及智慧图书馆建设软硬件服务商等400余人参会。山西数字人文研究院师生在大会上通过主题报告及海报展示交流分享了云冈学相关研究进展。
本次会议设置了“AI落地场景与智慧平台建设(一)”、“AI落地场景与智慧平台建设(二)”、“ADLS二十年——技术启蒙与图书馆复兴”、“AI数据与资源基础设施”、“AI赋能云瀚升级”和“新平台与新生态”6个分会场,包括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教授曾蕾等众多参会学者、专家围绕会场主题作了相关报告。
山西数字人文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肖珑于分会场5“AI数据与资源基础设施”发表了题为《数字人文与文化遗产智慧数据建设》的主题报告, 她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图档博界应有所作为,而智慧数据建设正是智慧时代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重要基础之一。肖珑主任介绍了山西数字人文研究院的各类研究项目并通过“云冈学本体构建及云冈学资料库建设”、“数字人文方法在五台山壁画数据中的应用”以及“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GIS应用”这三个具体案例生动展示了在AI时代下应用数字人文方法进行文化遗产智慧数据建设的实践探索。
本次大会同期举办了智慧图书馆建设案例、会议论文和会议海报征集活动,肖珑主任指导的2020级图书情报硕士研究生张启航、2022级图书情报硕士研究生赵建润的海报《智语云冈:云冈学本体的智能力》及2022级图书情报硕士研究生刘丹的海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GIS应用》获评“大会优秀海报”并在会场进行了展示交流。两个海报皆以“AI时代的数字人文新发展”为主题,《智语云冈:云冈学本体的智能力》在阐明AI推动了云冈学文献资源知识组织的背景下,介绍了云冈学本体的构建更新及云冈学本体在“云出云冈—云冈学文献知识库”的应用情况,展示了云冈学本体提升云冈学数据的精确度并助力人工智能把握云冈学知识体系的“智”能力。《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GIS应用》则介绍了数字人文视域下GIS技术应用于山西非遗研究的可行性和创新性。
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山西数字人文研究院师生在本次大会的汇报,不仅展现了研究院在云冈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也为文化遗产智慧数据建设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山西数字人文研究院将持续推进云冈学的深入研究,致力于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宿白(1922年8月3日-2018年2月1日),男,汉族,辽宁沈阳人,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
他是中国佛教考古和新中国考古教育的开创者,曾任北大考古系第一任系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作为历史考古学上集大成者,在宗教考古、建筑考古、印刷考古和版本学等领域的造诣为学界所公认,著有《白沙宋墓》《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国石窟寺研究》等著作,2016年获得首届中国考古学会终身成就奖。2018年2月1日凌晨6时,宿白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