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术语词表
检索词:
重要词汇
云冈石窟
编号:30005015
释义: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的武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云冈石窟的开凿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云冈石窟是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原后,第一次大规模兴造的皇家石窟寺。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石刻艺术之冠。
第6窟
编号:40008067
释义:“编号洞窟。俗名“释迦佛洞”、“如来殿”、“大四面佛洞”。位于中部窟群东侧,紧靠第5窟,并与之组成云冈石窟中窟内形制不同但规模最大的双窟。第6窟是云冈石窟雕刻中设计最精细,雕刻最华丽,内容最丰富,造像最多的精华洞窟,由于洞窟中心置中心塔柱,亦称为“塔庙窟”。洞窟南北长约13.8米,东西宽约13.4米,上下高约14.4米。高大的中心塔柱分上下两层,上层“四方四佛”褒衣博带,气宇轩昂;四角各雕立体方形九层塔,每层三龛三佛,层层出檐。下层四面开大型双重佛像龛,豪华别致,龛龛不同:南面结蹦趺坐释迦牟尼;西面善珈趺坐(倚坐)弥勒佛;北面“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东面莲花珈趺坐(交脚)弥勒菩萨。洞窟四壁雕满佛龛造像和装饰图案,没有一点空当。北壁下层置一平台,高于地面约1.2米,以两根千佛柱支撑,开一宽13.8米,高7米的大型佛像龛,内置三世佛,主题思想明确,形体高大突出,虽然风化严重,但其设计精神犹在。东西南北四壁上层(除明窗的宽度外)长约49.5米,高约3.8米,在约188平方米的面积里,塑造了11幅宝盖龛内著褒衣博带的立佛像,每尊佛像由二胁侍菩萨以及众供养菩萨簇拥,佛龛之间以弟子像间隔,场面热烈华丽而庄严肃穆。同时,也成为云冈石窟整体画面面积最大,并覆盖洞窟四壁(北壁风化严重)的壮丽画面。洞窟最引人入胜的是雕刻于塔柱下层大龛两侧和洞窟四壁的“佛传故事”画面,展示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经历。该窟现存雕刻佛传故事画面37幅,是北魏时期石窟寺佛本行故事中的珍品。塔柱东面佛龛南侧为“降神选择”和“占梦”;塔柱南面佛龛东侧为“树神现身”;塔柱南面佛龛西侧为“恭贺母胎”;塔柱西面佛龛南侧为“腋下诞生”;塔柱西面佛龛南内侧为“莲花七步”;塔柱西面佛龛北内侧为“九龙灌顶”;塔柱西面佛龛北侧为“骑象入城”;塔柱北面佛龛西侧为“阿私陀占相”;塔柱北面佛龛西侧内面为“姨母养育”;塔柱北面佛龛东侧内面为“太子在三时殿”;塔柱北面佛龛东侧外面为“太子骑象”;塔柱东面佛龛北侧外面为“父子对话”;塔柱东面佛龛北侧内面为“太子在大学堂”;东壁下层北起第一幅画面为“太子射艺”;东壁下层北起第二幅画面为“宫中欢乐”;东壁下层北起第三幅画面为“请求出游”;东壁下层北起第四幅画面为“出游东门遇老人”;东壁下层北起第五幅画面为“出游南门遇病人”;东壁下层北起第六幅画面(南起第一幅)为“出游西门遇死人”;南壁下层东起第二幅画面为“出北门遇沙门”;南壁东侧第三幅画面为“耶输陀罗入梦”;南壁下层东侧第四幅画面为“逾城出家”;南壁窟门西侧下层存两幅画面,为“入山求道”和“问讯仙人”;西壁中层中间坐佛龛为,,降魔成道”;东壁中层南侧坐佛龛为“鹿野苑初次说法”;东壁中层北侧大龛为“降服火龙”。此外,第6窟明窗东西两侧壁面上,还分别雕刻了两个以盈形装饰覆盖的菩萨像龛:东壁为“太子思惟”;西壁为“白马吻足”。南壁明窗与窟门之间,以大型屋形龛覆盖了“文殊问疾”场面。窟顶中心塔柱四周的32个平某方格虽有风化,但依然可见骑孔雀、狮、虎、长尾马、狐、龟等动物的人物,此乃八部护法中的“诸天骑乘”。这些,不仅宣传了佛教经论中对护法八部的详细描写,也使洞窟艺术雕刻更加丰富多彩。第6窟窟檐外西侧存清代乾隆三十四年(1769)1000余字的“重修云冈石佛寺碑记”石碑和光绪二年(1876)蒙文碑记,东侧存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800余字的“重修庙宇碑记”石碑。第6窟有附属洞窟13个,即第6-1窟至第6-13窟,分别位于主窟外壁窟门与明窗间和明窗两侧以及主窟上方崖壁。初步统计,第6窟(包括附属洞窟)现存各类佛教人物造像3140余尊(身)。——《云冈石窟辞典》”
释迦牟尼
编号:40001777
释义: 佛教创始人。亦为“佛陀”,简称“佛”。世界佛教大会将其出生时间定为公元前545年,诞生地是鲁明代,位于现尼泊尔境内距印度不远的地方。其父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母为拘利国善觉王的妹妹摩耶。夫妇俩分别于50多岁和40多岁时,生下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佛教对他的尊称,含义是“释迦族的圣人”。他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佛经中将释迦牟尼的诞生加上了神话色彩,说他是在蓝毗尼园从摩耶夫人的右腋下降生的。释迦牟尼诞生后7天,母亲就去世了,于是摩耶的妹妹波周波提抚养释迦牟尼成人。释迦牟尼19岁时迎娶善觉王的女儿耶输陀罗为妻。释迦牟尼婚后一直过着宫廷生活,有时也到郊外游历。后来生子罗喉罗。释迦牟尼出宫游历时看到社会上的生老病死、贫穷苦难,决定出家到山林中寻求解救苦难的办法。反复寻求无果,他便改用求自身内的方法,开始了苦行生活,沿街乞讨而常常饿着肚子。六年的苦修使其身体十分虚弱,同时自我感觉也损害了思维能力。于是他回想起自己少年时期曾经实践过的“静观凝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