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人术语
学人术语
(按照汉语拼音排序)
  • 陈垣,18801112日(清光绪六年十月初十),出生在广东省广州府新会县石头乡富冈里一个药商家庭。少年时,他受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影响,曾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后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治学。1905年,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影响下,他和几位青年志士在广州创办了《时事画报》,以文学、图画作武器进行反帝反清斗争。继之辛亥革命,他和康仲荦创办《震旦日报》,积极宣传反清。1912年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后因政局混乱,潜心于治学和任教。他曾在一段时期内信仰宗教,故从1917年开始,他发奋著述中国基督教史,于是有《元也里可温考》之作。他认为,中国基督教初为唐代的景教,以次为元代的也里可温教、明代的天主教、清以后的耶稣教。所谓“也里可温”,是元代基督教的总称。元亡,也里可温就绝迹于中国。但作为宗教史来说,它又是世界宗教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这一著作不但引起中国文学界的注意,也受到国际学者和宗教史研究专家的重视。此后,他又先后写成专著《火祆教入中国考》(1922)、《摩尼教入中国考》(1923)、《回回教入中国史略》(1927)。

  • 1957年生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考古学。长期从事新石器时代到商周的祭祀礼仪、两汉六朝铜镜及向日本的传播、从犍陀罗到云冈佛教文化的东来等问题的研究。主持中国古镜的研究东亚初期佛教寺院的研究云冈石窟的研究北朝佛教寺院的研究共同研究班。代表性专著有《中国古代王权与祭祀》、《三角缘神兽镜的时代》、《中国文明农业与礼制的考古学》等,编著有《丝绸之路发掘70——从云冈石窟到犍陀罗》、《<云冈石窟>遗物篇》、《世界美术大全集   东洋篇第1  史前··周》等。

  • 杭侃,江苏省南通市人,男,1965524日生人。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山西大学副校长(挂职),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院长,云冈研究院院长。

    2021年211日,参加《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与张国立在特别节目《国宝回家》中担任嘉宾。

  • 黄继忠,男,满族,19548月生,中共党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曾长期在云冈石窟研究院、山西省文物局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管理工作,现为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伟长学者,现任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石质文物保护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秘书长等职。主要从事岩土文物保护,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 刘敦桢(1897919—1968510日),湖南新宁人,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南京工学院教授。 刘敦桢1921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1925年任教于湖南大学土木系;1927年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1932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 1945年任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19498月任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1952年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8510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1岁。刘敦桢毕生致力于建筑教学及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着重民居和各地古建筑的调查研究等。

  • 梁思成(1901420—19721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设计处处长,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 水野清一先生(19051971)是日本著名考古学家和佛教美术史学者。1905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神户市,1925年考入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选科,专业是东洋史,并跟随日本考古学的创始人滨田耕作先生学习考古学。1928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史学科,并于1929年作为东亚考古学会第二批留学生到北京留学。此后,他曾经调研过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河北响堂山石窟等,写有大量有关中国佛教美术的论文,是研究中国考古学及佛教美术的著名学者。特别是与长广敏雄合作的《云冈石窟》一书,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曾经是研究云冈石窟的集大成者。

  • 宿白(192283-201821日),男,汉族,辽宁沈阳人,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

    他是中国佛教考古和新中国考古教育的开创者,曾任北大考古系第一任系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作为历史考古学上集大成者,在宗教考古、建筑考古、印刷考古和版本学等领域的造诣为学界所公认,著有《白沙宋墓》《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国石窟寺研究》等著作,2016年获得首届中国考古学会终身成就奖。201821日凌晨6时,宿白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 汤用彤(1893年8月4日—1964年5月1日),字锡予,男,湖北黄梅人,生于甘肃渭源。汤用彤先生是享誉国际的佛学家、哲学史家和教育家,也是熔铸古今、学贯东西的文化大师。其同吴宓、陈寅恪被誉为“哈佛三杰”,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的教授、系主任及西南联大常委会代理主席、北大校长等职,入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兼《哲学研究》《历史研究》编委。

    汤用彤对中国佛教史的梳理,对魏晋玄学的开掘为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的确立打通了难关,受到国内外汉学,佛学研究学者的普遍推崇,其代表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至今仍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书中许多论点被视为不刊之论。汤用彤自谓“幼承庭训,早览乙部(乙部指四部分类法中的史部,即早读史书之意)”,其对佛教文化的钟爱与故乡浓厚的宗教气息或不无关联。

  • 文博研究馆员

    王恒,男,195310月出生,1970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85年开始从事云冈石窟研究,文博研究馆员。1999年以来发表《从犍陀罗到云冈》《〈魏书释老志〉与云冈石窟》《司马金龙墓石雕乐伎乐器研究》《论云冈石窟中瓦顶建筑式样的表现特征及其影响》《云冈学:从自发到自觉》《云冈石窟盝形龛的演变》《云冈石窟测绘方法的新尝试》《对激光三维扫描测绘技术运用于云冈石窟测量的认识》《对云冈石窟深入调查研究的思考》《兜率之约》《禅法云冈》《石窟巍巍聚太和》《图纸记忆——一段不可忘却的石窟保护经历》等云冈石窟及相关论文七十余篇。

  •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钜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南北朝时期北齐大臣,文学家、史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魏收出身巨鹿魏氏,初仕北魏,拜太常博士。再仕东魏,拜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天保二年(551年),受命撰写北魏国史。北齐建立后,拜中书令、秘书监,迁特进、尚书右仆射,掌管诏诰,总议监五礼事,参与修定律令。天保八年(557年),加太子少傅。武平三年(572年),魏收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追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号文贞

    魏收工诗善赋,文才著于北方,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子”,又与邢邵并称“大邢小魏”。在史学方面,他曾受命联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博总斟酌,撰成《魏书》一百三十篇,书成之后,因公正执笔而触怒权贵,被指称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是后世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著作。其余作品被后人辑为《魏特进集》存世。

  • 字述祖,又名成凡,号真斋主人,辽宁省锦州人,考古学家。193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史地系,1936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师从向达先生,1941年,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1948年后,历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讲授《中国考古学史》、《中国美术史》、《石窟寺艺术》等课程。阎文儒先生在中国石窟寺考古、艺术考古等领域贡献突出,主要著作有《中国石窟艺术总论》、《两京城坊补考》、《中国考古学史》等。

  • 伊东忠太(1867年-1954年),日本著名建筑史学家。帝国大学工科大学(现在的东京大学工学部)卒业。工学博士、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伊东一生致力日本传统建筑以及亚洲建筑的研究,其著作包括《日本建筑研究》、《东洋建筑研究》、《见学记行》等。

  • 周一良,生于1913年,曾用字太初,安徽东至人。1935年燕京大学历史系毕业,1939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1944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其父周季慕先生于1956年将自己所收藏的石刻261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196512月,周一良教授又将其父生前收藏的古代石器、雕塑铭刻等7件文物,以其父名义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 张焯,男,196310月出生于山西大同。1985年山西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8年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文物博物专业研究馆员,19889月参加工作。

    现任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201865日,荣获“2016-201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