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位论文详情
邺城北吴庄出土的北朝佛教造像中飞天图像研究
摘要:本文收集河北临漳县北吴庄村佛像埋藏坑中,刻有飞天图像的北朝佛造像共54例。按照飞天组合样式划分为8种类型,又细分8个亚型:A型飞天供捧坐佛(4例)、B型飞天供捧佛塔(14例)、C型飞天供捧倒龙(4例)、D型飞天供捧二倒龙与一佛塔(6例)、E型飞天供捧摩尼宝珠(17例)、F型飞天与倒首飞天(3例)、G型飞天供捧莲花化生像(2例)、H型飞天无特定组合(1例)。参照相关纪年造像中飞天图像以及主尊造型特征,对54例飞天图像年代考证,共分为六期:第一期北魏中期(469-486)为初始期,飞天身体僵直,缺乏动感;第二期北魏晚期(487-534)为汉化期,飞天着通肩宽袖天衣,下着长裙,姿态优美;第三期东魏(535-550)为发展期,飞天面相饱满,腿部姿态多样,肢体肉感十足;第四期北齐前期(551-563)为鼎盛期,背屏形制多为双树形透雕式,飞天本体及周围多为透雕,腿部、裙摆和披帛无褶皱;第五期北齐中后期(564-575)为初衰期,飞天本体无透雕,披帛与裙摆简化为线刻;第六期北齐晚期(576-577)为衰落期,皆为小型造像,造型比例失调,披帛与裙摆为潦草线刻。北魏中期,北吴庄飞天图像受到云冈石窟影响,如姿态僵硬,造型粗犷。北魏后期受到龙门石窟的影响,如身披通肩宽袖天衣,腰身细软,下着长裙。东魏时期,受到山东青州佛造像的影响,如扁平发髻,肢体肉感突出。同时,该时期还受河南北部造像的影响,如头束高髻,双腿并列后摆且小腿交错上翘。北齐时期,邺城佛教艺术达到巅峰,北吴庄飞天组合形式以及造型特征对河北中部、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区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北吴庄D型飞天本体或周围为透雕,裸上身,披帛于身后“W”形上扬;下着裙,一腿平直后伸,另一腿后摆且小腿上翘等造型特征对同期河北中部、山西中北部、山东北部,以及隋代河南北部飞天图像产生影响。北齐初期,因印度笈多王朝萨尔纳特艺术风格的涌入,从而产成了与周边地区迥然不同的“北吴庄飞天样式”。第四期北齐初期至第五期北齐中后期,该样式在A型、B型、C型、D型等组合样式中非常流行。“北吴庄飞天样式”:飞天本体与周围进行透雕,通常头束高髻,戴贴金项饰,裸上身,手持贴金璎珞,披帛绕臂“W”形上扬;下身着彩色长裙,双腿并列后摆且小腿上翘,披帛末端、腿部以及裙摆皆不雕刻衣纹,不露足。该类飞天裙摆呈披帛化趋势,飞行动感较为强烈。北齐灭亡后,该样式几乎绝迹,河南北部出土的隋代造像碑对该组合样式和造型特征有所继承。
关键词:
作者: 郝德深
专业:
导师:
学位: 硕士
年份: 2022
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