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位论文详情
唐宋五台山碑文研究
摘要:本文整理了近50种与山西五台山有有关的唐宋时期碑文资料,其中有文字可寻的近30种,近20种只有存目。山西五台山地区现存石刻不到10种,其中包括2座经幢、4通碑刻、1个灯台,还有与五台山有关的1通碑《华严寺杜顺和尚行记》,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院;另有10余种与五台山有关的碑文资料散见于《全唐文》等文献资料中;此外,《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亦载有6种碑文资料,其中只有《哭日本国内供奉大德灵仙和尚诗并序》全文留存;五台山相关志书或其它佛教文献中,也有碑文之记载:《古清凉传》载有3通,《广清凉传》载有10通,《续清凉传》载有1通,《庐山莲宗宝鉴》载有1通,惜多已散失,独有《广清凉传》中的《金光照和尚碑》保存下来,此文于《全唐文》亦有所载。在厘清唐宋时期五台山碑文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运用了历史文献学、社会学和宗教学等研究方法,对唐宋时期的五台山碑文作一系统的梳理,并展开注释与研究。这些资料所反映的内容,既有唐代以前五台山佛教历史发展的内容,也有唐宋时期五台山佛教发展至鼎盛时期的情况,还有海内外僧俗对五台山的朝拜情况。总而言之,唐宋时期的五台山文殊信仰,已经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亦即文殊菩萨所表征的般若思想、文殊菩萨和五台山已经完全“捆绑”在了一起,并逐步融合,形成了非常独特的信仰格局。我们在今天研究五台山佛教文化和文殊信仰,不能忽视这一现象。因此,本文的研究部分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各个时期的史传文献资料,分析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五台山文殊信仰的结构与功能。简而言之,五台山“文殊信仰”有三个基本对象:一是般若,这种通达无碍的佛教智慧,是文殊信仰的核心对象;二是文殊菩萨,这一表征般若智慧的菩萨,是文殊信仰的直接对象;三是五台山,这座被称为“文殊菩萨道场”的智慧山,是文殊信仰的间接对象。文章从义学、历史和政治三个角度依次展开论述,认为:般若、文殊菩萨和五台山相互融合、虚实相间、理事互融,共同诠释文殊信仰。
关键词:
作者: 张焕粉
专业:
导师:
学位: 硕士
年份: 2014
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