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位论文详情
北魏世俗人物服饰及复原研究
摘要:自北魏王朝建立,拓跋鲜卑在统一中国北半部疆域、与南半部疆域的刘宋至萧齐形成南北对峙的过程中,一直向着一条封建化的道路前进,其一定意义上是一条汉化的道路。特别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汉改的两大政策,促进了北魏时期的政治统一与民族融合,使当时的服饰风貌较前期有了较大的改变。综观目前关于北魏服饰的系统性研究,鲜有深入至服饰结构分片、穿系方式、制衣技术与理念的研究。本文以北魏相关考古资料中世俗人物服饰为研究对象,正文以文献、图像、实物相结合考证及实物复原的研究方法,分三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以图像资料出发,对所涉及的墓葬、石窟寺院进行分期、分域归类、分述概括所现服饰的配套、以图表的绘制,呈现各域各期,相关服饰配套发展动态、最终以当时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出发,总结其发展的成因。第二部分,对相关服饰品类展开类别细化、分型概述、同时聚焦北魏、北朝及相关朝代的服饰实物资料,结合文献资料,推定、绘制相关品类的款式图或结构分片图,探析其制作材料、穿着方式以及制衣文化特点。第三部分,为基于服饰个案的复原制作研究,分别以“内蒙古伊和淖尔北魏M3出土毛领皮衣”、“大同雁北师院墓群出土陶俑中的五类鲜卑帽”为复原对象,在搜集较为详尽的参考资料基础上,推断其形制、用料,完成实物的复原呈现。并试图探讨其服饰特性,总结其制衣理念。论文主要得出结论如下:考古图像资料所现北魏世俗人物服饰的服饰配套,主要受各期服饰政策的影响而变,主要呈现出,因盛乐及平城时代(386-494年),统治者重征战而无暇兼顾服改,社会延续鲜卑民族传统式服、因平城与洛阳时代交界期(477-499年),统治者对统治官僚阶级服饰之汉改,社会并用鲜卑及汉族传统式服、因洛阳时代(494-534年),统治者对社会服制的全面汉改,社会在兼顾服饰礼制与实用便捷性下,多穿着上下分属的改良汉式服,三大类服式。相关服饰品类的流行发展、造型演变特征,主要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服改为界,呈现前后期的较大转折。北魏自将都城从盛乐地区迁至平城地区、更至洛阳地区,社会气候渐暖、经济生产以农耕为主、纺织业发展,服饰从原本的追求保暖、耐磨实用性,转变为先重礼制性、后兼顾实用性及审美性。此变化,主要显现于后垂披幅的鲜卑帽、靴,在各期的造型演变及流行程度方面。从北魏服饰形制特征中,可见汉族、胡族服饰文化元素,与当时统治者汉改、社会各族间的文化交流有关。特别是在洛阳时代,服饰中的汉文化元素,除被用于宽博的衣身、袖身、裤筒造型,以及高束的裙腰中外,还体现于当时开领深度及宽度均较大的交领中。服饰中的胡族文化元素,主要体现于本为粟特传统服饰样式,转变为洛阳时代武士、仪仗形象所着的翻领衣中。因服饰交流具双向性,北魏洛阳时代改良后的汉式服对隋、唐后世的服饰亦有影响、而其“山”字形船形帽、以及三片制靴均在唐代有一定流传。在完成对复原对象的研究、制作后,主要推定伊和淖尔M3中的北魏毛领皮衣应为一件最初在游牧民族生活需求催化下产生的、实用性与美观性兼备的带袖披风,在北朝考古资料所现场景中,被人物披着时,于领部固定、袖空垂于外、并认为北魏考古图像资料中,四片制帽屋之后垂披幅的鲜卑帽,实际并不能达到部分图像所现圆顺的帽屋造型,可能相应现实之帽本就不圆,为造像制作者的艺术润色、亦可能是相应现实之帽的帽屋有更多分片、或是制作者在缝制时使用了捏褶等收形的技法。
关键词:
作者: 许李逍
专业:
导师:
学位: 硕士
年份: 2023
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