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教在创立时既讲无我论又讲轮回说,在同时论证两者时实际上存在着矛盾或困难.但无我论和轮回说对佛教都很重要.为解决这个矛盾及论证上的困难,佛教在发展中提出了种种概念或说法来化解这一问题.早期佛教十二因缘理论中的“识”即能多少起一些轮回主体的作用,但有关文献在这方面的论述不很明确.部派佛教时不少部派提出了“补特伽罗”等各种变相的“我”.大乘佛教时期的“如来藏”等概念也在实际上为佛教轮回说中所需要的主体或实体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中观派进一步明确了“识”可以发挥轮回主体的作用.瑜伽行派八识中的“阿赖耶识”和“思量识”等概念,则更为精细地论述了佛教中的轮回主体问题.历史上的这些佛教派别既提出了某种可起轮回主体作用的概念,又坚持无我论.这种情况反映了佛教的派别在其发展中对自身理论体系所进行的有效调整情形;他们据此为佛教顺利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文化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
作者:
作者单位:
期刊名: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
2018
卷:
40
期:
1
页码:
42-48
ISSN:
1674-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