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处重庆市大足区境内的大足石刻与中国四大石窟一样属于佛教造像艺术,因何以“石刻”而不是“石窟”命名?主要跟大足石刻的建造形式有关,石窟是一种洞窟建筑,石刻则是直接在崖壁表面雕刻。大足境内的佛教造像不同于北方造像以开窟凿穴造像为主,它既有北方的洞窟造像模式,又有直接在崖壁表面雕刻的摩崖造像形式,且以摩崖造像居多。于是1945年赴大足县的考察团就将这些造像、碑刻统称为大足的石刻,后来便一直沿用了“大足石刻”[1]这一名称。 大足石刻,从范围上而言,是大足境内全部石刻的统称。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的造像较为集中,北山和宝顶山的造像最具代表性。从时间上来看,始于唐,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其中,属于两宋时期的造像多达5万多尊,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不仅如此,那些最具学术价值的造像也几乎都形成于这一时期,而在大足宋代的造像之中,以宝顶山和北山两处的造像数量最多,价值最高,许多著名的造像都是出自于这两处。如北山的“转轮经藏窟”“数珠手观音”“水月观音”以及宝顶山的“牧牛图”“释迦涅槃图”“千手观音”等等。所以,本文将宋代大足境内的造像作为研究范围,并在此基础之上,重点分析论述北山、宝顶山等地造像的特色。论文也将分为分为绪论和五个章节进行展开。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宋代大足石刻研究的缘起和价值,梳理分析了研究现状且将所掌握到的文献资料围绕着“美学研究”的主题进行了分类。最后阐明了研究方法、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主要概述了大足境内宋代造像的形成背景。形成背景主要围绕经济、宗教信仰、文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经济繁荣是开窟造像的基础和前提,纵观中国大型石窟群的开凿,皆处于经济繁荣之地或交通要道。其次,宗教信仰是宗教艺术的前提,与经济前提一样,宗教信仰直接影响着造像艺术,没有佛教信仰的地方自然也不存在对于佛像的崇拜。再者,不同的时代文化造就不同的石窟艺术,譬如,魏晋时期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风格特征便是由于当时社会文化中笼罩在一种仙风道骨、飘逸自在的氛围之中。最后,简单梳理了大足石刻中唐代、五代、两宋的造像,以便于更好突出宋代造像的特征。 第二章分析了宋代大足石刻的审美特征。石窟造像尽管受到造像仪轨的约束,但作为艺术始终与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依旧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而呈现出美的特征。首先,含蓄娇柔的情态,是由于宋代疆域的缩小、多次的战败以及理学思想等因素,令宋人失去了汉唐的豪迈自信和开疆拓土的精神。其次,人神浑融的境界,是宋代雕刻者对于“神”形象的全新理解,以及佛教世俗化的反映。最后,素朴典雅的服饰,是宋代人追求平淡素雅的表现。 第三章概述了宋代大足石刻的艺术手法。在冰冷的石头上雕刻出至多至美的造像,呈现出理想的“佛国世界”,不仅考验雕刻的技艺水平,更需要他们熟练运用各种艺术手法。首先,壮阔连贯的叙事画面,是宋代大足石刻独有的造像手段,突破以往造像与造像之间的独立性,使他们共同构成一幅“连环画”。其次,由实转虚的表现手法,写实是雕塑一贯的表现手法,而为了更好的表现造像的意境,更多采取了以虚衬实的方式。最后,图文互释的叙事方式,即变相与变文结合,共同阐释教义,便于观者理解,亦是宋代大足石刻造像区别于其他大型石窟的标志。 第四章对宋代大足石刻造像的美学意蕴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作为宗教艺术的大足石刻不仅体现了佛教思想,还包含了儒道思想。是宋代儒学复兴、三教思想合一的体现。第二,蕴含了大量的市民精神,不同于其他石窟主要由王公贵族主持,大足石刻的大部分出资者和雕刻者都来自民间,造像时难免将这一群体的精神意识、审美理想融入其中。第三,大量的女性造像流露出浓浓的女性意识,女性被排除在政治和经济生活的空间之外,这里给为她们提供了一个代偿空间,被进一步限制了活动范围的宋代女性却可以外出参加宗教活动。 第五章讨论了大足石刻的美学价值。宋代大足石刻的美学价值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宋代大足石刻完成了佛教造像的中国化进程,至此,印度佛教石窟艺术完全成为中国风范石窟艺术。其次,宋代大足石刻中多次出现的半身造像和摩崖艺术的极致运用,使石窟艺术焕发了新的活力。最后,宋代大足石刻的世俗化表现方式和雕刻技法等对后世艺术尤其是雕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能够领悟到大足石刻的创作精神,定然能够促进我国艺术的良性发展。 总之,宋代大足石刻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熠熠生辉”。本文从美学角度“挖掘”作为宗教思想载体的石窟造像之美,其所包含的审美特征、美学意蕴以及美学价值,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集体积淀,不仅影响了整个两宋时期和巴蜀大地,而且其中所包含的一些思想精神一直延续至今。
关键词:
作者:
胡娅
专业:
导师:
学位:
硕士
年份:
2024
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