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敦煌曾是吐蕃的文化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是四大文明的交汇点,是中西交往的历史见证。在这儿集中了大批的汉族、吐蕃等各民族的文人,从事佛经翻译和各种文化事业活动。随着吐蕃文化对陇右各地区的渗透,成为后吐蕃时代文化的起源上埋下了伏笔。 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对河西区域的统治结束后,唐王朝的实力增大,随之在敦煌建立了河西归义军政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统治措施,并张义潮任命为第一任节度使,由此开始敦煌就进入了归义军统治时期。尽管敦煌地区已归属大唐,但吐蕃的影响却在敦煌及陇右地区延续了将近一个多世纪,甚至各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吐蕃语言仍然是陇右广大地区各民族间交流的共同语言,且仍在广泛使用。其次从沙洲归义军政权与于阗、回鹘等间来往的书信中,藏语文一度作为河西区域的通用语言则继续运用,为此看出吐蕃的影响力极其强大,也验证了后吐蕃时期明显的特征。虽然汉、藏文书籍中对于类似的内容记载语焉不详,但在敦煌地区所出土的史籍、汉藏文献,以及当时开凿后的石窟壁画等重要的资料,为厘清敦煌的后吐蕃时期存在的问题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鉴于现状,本文首先追溯了“敦煌的后吐蕃时期”的历史现状,呈现了敦煌石窟中大量出现有关赞普的画像及归义军时期运用藏文的历史,并揭示了后吐蕃时期运用藏文的事实。 其次,通过前贤学者的研究和敦煌藏文写卷的梳理分析,从不同的角度中探讨了张氏归义军与曹氏归义军时期出土的藏文书信,以及对书信的内容分类上进一步做了研究。 再者,通过后吐蕃时期出土的书信文本与有关的研究中,重构了书信文本的研究内容,同时验证了后吐蕃时期的巨大影响力,从于阗与回鹘等见来往的书信中,不仅描述了敦煌与于阗、回鹘等之间的特殊关系,而且与书信有关的内容归义军的历史以及归义军节度使的称号等都有了较为系统的认知。于阗与曹氏归义军来往的藏文书信,如P.T.984、P.T.1106、P.T.1120、P.T.1284、P.T.1256等亦为曹氏归义军前期的文献,并且这些文献都反映出吐蕃文字及其文化对唐末、五代及宋初河陇各族的影响是深远的。 最后,从社会语言学和古典藏语文、古代中华民族和睦相处的审视中探讨敦煌古典藏语文书信的文化价值,并书信中存放的各类内容陇右各民族间的交流,始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
作者:
贡保南杰
专业:
导师:
学位:
硕士
年份:
2024
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