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以其源远流长的佛教传承和丰富多彩的文物遗存被冠以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自七世纪开始,随着吐蕃与大唐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进,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影响也辐射蕃域,这在汉藏传世文献和敦煌石窟壁画中均有体现。元代八思巴巡礼五台山,标志着藏传佛教正式传入该地区。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深厚而悠久的佛教文化、以及历朝皇室的极力推崇,至明清五台山藏传佛教的发展渐入鼎盛,形成汉藏佛寺并存、汉藏佛教共荣、各族文化交相辉映的独特局面。这既是中原皇室与西藏地方上层人士交流互动的的重要平台,也是联结汉、藏、满、蒙等多民族的文化纽带。 随着中原王朝与青藏高原政教之间的进一步交往与交流,西藏各教派高僧更加频繁地远赴五台山朝圣礼佛、建寺弘法,不仅促进了藏传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亦开始了以藏文撰写有关五台山的颂词和历史文书的书写传统。在他们的游历和写作生活中,五台山在西藏神圣地理和叙事传统中的核心地位亦逐步稳定,使之成为藏传佛教相关叙述的重要内容,在相关文献中如雨后春笋般纷涌呈现。这些文献记载不仅是研究五台山藏传佛教的宝贵资料,也是汉、藏、满、蒙在五台山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此论文在整理和翻译五台山相关藏文文献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并梳理和总结其中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启发。笔者认为藏文文献中的五台山记载传统可归纳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想象中的建构”,相关记载大多源于后弘期早期的王统史,内容上仅停留在吐蕃遣使求图和赞普亲征建寺的传说。这些记载是后弘期早期,藏族史学家们依靠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和充满想象的故事编写而成,其目的是为了建构赞普三祖孙的弘法伟绩,重塑前弘期的佛教史。其次为“朝圣中的建构”,主要以元明时期藏传佛教诸高僧写下的五台山礼赞诗为主,从中可以看出,自八思巴巡礼五台山而写下《五台山妙吉祥赞·宝鬘》以来,便开始了从藏传佛教密宗之观点阐述五台山之圣地殊胜的叙述模式,以此注入和提供了五台山神圣性的诸多密宗教理依据和阐释遵循。观其内容,不仅包含着诸多佛教哲理思想,也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词语和朝圣体验的有感抒怀。最后“转译中的建构”,主要以三世章嘉等人编撰的《圣地清凉山志》为例,通过与汉文山志比较,提出藏文山志并非只是对汉文山志的简单翻译和整合,而在山志的结构逻辑和诠释方式上确有创新之见。总之,该山志虽然在内容上参照汉文山志文献,但在叙事方法上又保持藏文圣地志的书写风格,而这种书写风格对后世藏文五台山志之创作与编纂传统影响颇深,其出现既促进了藏族圣地志书的繁荣发展,又为五台山汉藏佛教文化的繁荣共生增添了绚丽多彩的一笔。 通过分析藏文文献中的五台山记载,可以窥见藏文文献所载记叙中一方面五台山与吐蕃赞普及藏传佛教高僧完成联结,以此提升佛教圣地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又以藏传佛教密宗之观点诠释圣地的殊胜,赋予其宗教意义,将汉地的神山纳入藏传佛教圣地系统之中,并通过宣扬文殊显应的事例和圣地的殊胜功德,开启众生朝圣的企望,以朝圣弘法、著书赋词的方式扩大、普及五台山的影响,加强了蒙藏信徒对五台山的信仰,同时又推动了藏族五台山信仰的形成和建构。
关键词:
作者:
完玛多杰
专业:
导师:
学位:
博士
年份:
2024
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