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河西走廊区域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河西走廊自古以来便是沟通我国中原地区与西域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是多民族长期碰撞与融合的核心区域,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同时雪山、沙漠、草原、湿地等自然景观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因而河西走廊是典型的历史文化遗迹与自然景观共生的体育旅游载体。然而河西走廊所在甘肃省经济发展相较于我国中东部主要城市有所滞后,距离旅游主要市场较远,核心城市间市场合作深度不足等因素制约着其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建设。体育作为动态的肢体符号,是文化交流与融汇下的活体展现,其具有的民族性、竞技性和娱乐性等特点能够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家与地区沟通交流,"体育+旅游"的产业融合在提升国家形象、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先锋和向导作用,对河西走廊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意义。"一带一路"倡议为河西走廊区域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1.盘活体育资源,提升战略地位。"一带一路"背景下,体育旅游将从以往被动地在政策中寻找机会,转变为主动占据国家部署中的战略地位,作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式,体育旅游将极大地丰富河西地区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消费空间拓展、加快旅游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带动河西地区全民健身与群众体育赛事深度融合的实现,推动体育产业的提质增效、2.促进文化交流,形成文化共享。文化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其传播必然要借助具体的现实形象,体育正是文化交流与融汇下的活体展现,位于众多民族文化激烈碰撞与交汇核心地带的河西走廊,衍生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体育形态,这种体育形态中包含着丝路文化、石窟艺术、宗教文化、边塞文化等元素。体育的包容与开放能够有效融洽由不同民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因素造成的文化差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将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文化共享新局面、3.推进经济融合,实现发展联动。从某民族、某地区的单一体育产业布局,转向整个河西走廊乃至整段丝绸之路的景观体育布局,提供集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沉浸式旅游体验,激发河西地区发展潜力,实现经济融合、发展联动,促进体育旅游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同时以体育旅游产业为中心联动相关产业优化与创新,如体育旅游装备制造业、体育旅游旅行社等,提供更多的投资机遇与发展空间,为多元文化交汇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整合式开发起到示范性作用。建议:1.联合多方资源,创建体育旅游品牌赛事。借助大型体育旅游赛事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将河西地区主要城市进行有效对接,形成体育赛事的联合开发,共同培育体育旅游市场,形成一批精品体育旅游赛事、特色运动休闲项目,实现一年有影响、两年上规模、三年创品牌的国际知名赛事。广泛利用5G等现代技术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新各项赛事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同时借助北京冬奥会契机,有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推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2.依据地方特色,建立城市体育旅游名片。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市场条件,构建地方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引导冰雪赛事、山地户外、水上运动等项目产业合理布局,如"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命名的张掖,黑河贯穿全境,其内雪山、碧水、沙漠、草原相映成趣,拥有地质奇观的七彩丹霞、亚洲最大军马场,是开展户外徒步、越野拉力赛的绝佳之处。同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决定性与地方企业的主体性作用,通过政府引领与地方企业协同管理相结合,规范当地体育旅游发展,充分展示体育旅游过程中的城市特色,建立城市体育旅游名片、3.结合民族文化,设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河西走廊区域地理空间跨度大,亘古至今多民族在此聚居,以不同民族体育文化为载体,设计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如河西走廊特有民族-裕固族,代表性体育赛事"赛马会",保留有赛马、赛骆驼、、背沙袋等项目,反映民族体育文化的同时表现生活习俗状况,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承载力,将其融入体育旅游路线当中,增加裕固族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动态传承。同时绘制旅游路线图与开发旅游APP等,借助5G与大数据技术感受河西走廊体育旅游融合的全新体验、4.遵循量体裁衣,构建体育旅游生态廊道。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凸显,要想实现河西走廊区域经济的绿色转型,建立环境友好机制下的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尤为重要。体育活动开展应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遵循自然规律,体育设施的建设要相适应周围的生物环境。其次,完善体育旅游支持政策,构建乡村振兴战略与体育特色环保小镇的新格局,发展壮大生态乡村体育产业,提高河西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良好地保持当地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平衡,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关键词:
会议名称:
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体育产业分会)
会议主办单位:
会议地点:
会议时间:
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