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云冈图影
学人术语
书林漫步
刊中精粹
经典论述
云冈府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刊中精粹
>
详情
敦煌研究
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
敦煌研究院
出版周期:
双月
ISSN:
1000-4106
CN:
62-1007/K
同刊内容
时间列表
全部
2014
北朝佛传故事龙浴太子形象演变
刘连香
-
《敦煌研究》
2014年6期 中央民族大学
摘要:
佛传故事龙浴太子形象在北朝时期的西域、中原及北方佛教造像碑、石窟寺中比较常见,这是运用图像宣扬佛教的一种形式,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域特点。从该图像中太子与龙的形象演变能够看出曾经受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并逐渐与汉文化因素相融合。根据与龙浴太子形象并存的佛像主尊和其他佛像身份变化,体现出佛教信仰由小乘向大乘的转变,符合当时战乱频仍状况下人们希冀社会安定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
龙浴太子
演变
佛教传播
信仰需求
库木吐喇第45窟造像内容考证
苗利辉
-
《敦煌研究》
2014年2期 龟兹研究院
摘要:
库木吐喇第45窟是龟兹地区回鹘时期的典型洞窟,该窟体现出华严思想对十方三世佛和涅槃观念的融摄。它是中原汉化佛教回流的结果,反映出宋元时期,西域与中原、回鹘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关键词:
龟兹
华严十方三世佛
涅槃
汉化佛教
大桃儿沟第9窟八十四大成就者图像考释
陈玉珍
陈爱峰
-
《敦煌研究》
2014年6期 吐鲁番学研究院
摘要:
大桃儿沟石窟位于吐鲁番盆地火焰山西段的大桃儿沟内,现存10个洞窟,是一处藏传佛教石窟。其中,第9窟两侧壁为八十四位大成就者图像。与西藏江孜白居寺以及莫高窟第465窟四壁下部的大成就者图像对比可知,大桃儿沟第9窟的图像与莫高窟第465窟更加接近,均出现了执镜师的图像(不见于江孜白居寺)。这隐约表明它们的绘画底本为同一个版本,可见莫高窟第465窟八十四大成就者图像是大桃儿沟第9窟的源头,这是宋元时期藏传佛教向西传播的一个鲜明例证。
关键词:
大桃儿沟第9窟
莫高窟第465窟
八十四大成就者
藏传佛教
佛传中的洗浴太子:从经文到图像的转变
王慧慧
-
《敦煌研究》
2014年6期 敦煌研究院
摘要:
浴佛节为纪念释迦诞生而设,是佛教的一个重要节日。摩耶夫人怀胎十月,于四月初八(一说二月初八)在一处花园里生下了释迦,多数佛经记载当时还有两条龙从空中口吐温水、凉水,为他洗浴,是为“二龙灌顶”。二龙灌顶图流行于藏传佛教和西域地区。只有一部佛经记载是九龙灌顶,但中国佛教却流传九龙灌顶之说,早在北魏时期九龙灌顶在当时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佛教造像中频见九龙灌顶图像,佛教文献中也有记载。本文对二龙灌顶、九龙灌顶的佛经记载和图像流传进行了分析,提出从经文的二龙灌顶到图像的九龙灌顶的转变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绝好例证。
关键词:
佛传
二龙灌顶
九龙灌顶
明道寺造像佛传经变故事与双身像
宫德杰
-
《敦煌研究》
2014年5期 临朐县图书馆
摘要:
明道寺造像中,部分造像的主尊与两胁侍之间、背光上部八字形飞天之间或圆雕造像的袈裟上浮雕佛传故事、经变故事等。本文选取了其中的七件造像分别进行了描述,并参考相关佛教文献,对部分造像的浮雕内容进行了阐释。雕塑艺术与题材同南朝、河北地区及古青州地区出土造像中的类似浮雕内容进行了比对,从中可以看出其受南朝与河北地区的影响,但其自身的地域性风格特点也十分显著。
关键词:
浮雕佛传故事
经变故事
双身像
河北地区造像
南朝造像
从西魏第249窟龙凤驾车图像论敦煌艺术的模仿性
胡同庆
-
《敦煌研究》
2014年4期 兰州城市学院
摘要:
本文通过对莫高窟西魏第249窟龙凤驾车图像的研究,认为不仅龙凤驾车图像之间存在着模仿性,同时敦煌艺术中也普遍存在着模仿性。本文分析了这种模仿性的理论依据和实用性,认为大量的模仿不仅有利于佛教的宣传和弘扬,还为敦煌艺术的保存提供了条件,而模仿过程中的差异性也为艺术创新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第
249
窟
龙凤驾车
敦煌艺术
模仿性
沙州刺史李庭光相关问题稽考
戴春阳
-
《敦煌研究》
2014年5期 敦煌研究院
摘要:
S.1523+上博40抄录了沙州刺史兼豆卢军使《李庭光莫高灵岩佛窟之碑并序》,然有学者将李庭光释作李光庭;其年代则主要有“武周后期”和天宝年间的不同认识。本文从碑文校释入手,据碑文本身所蕴涵的年代背景信息和相关文献、文物资料,就碑文本身所书、时代、身份和籍贯四个方面论证了碑主为李庭光。豆卢军长官豆卢军经略使更名为豆卢军使不晚于景龙四年(710)五月;其任沙州刺史时间当为长安四年(704)至景龙四年;碑文撰写于景龙四年。
关键词:
沙州刺史
李庭光
碑文
年代
豆卢军使
麦积山石窟第5窟西方净土变
李梅
-
《敦煌研究》
2014年6期 筑波大学大学院
摘要:
麦积山石窟第5窟正壁右龛上部所绘一铺西方净土变,包括净土变及下方供养人两个部分。净土变画面以主尊为中心左右对称分布,宝池与宝地大面积绘出,楼阁与虚空等要素具备,为比较完整的西方净土变。宝池和延伸至宝地上的水渠同处一个画面是其独到之处。净土变下方绘女供养人,左右相对而列。供养人三人一组,为主从形式。女主人衣着交领开敞,大袖;发髻上拢,顶平。本文具体考察净土变中的纹样、建筑等细节,结合供养人的服饰特征,基本判断其绘制年代在隋代。
关键词:
麦积山
隋代
西方净土变
敦煌书仪与日本《云州消息》敬语的比较研究
王晓平
-
《敦煌研究》
2014年2期 天津师范大学
摘要:
《云州消息》是日本平安时代后期著名学者和文人藤原明衡以中国书仪为蓝本编写的一部书札范文。唐五代书仪中的敬语给日本“往来物”的语言以显著影响。日本书札范文中的敬语,不仅反映了那一特定时代文士人际交往的重要方面,也反映了两国文化的共同特点。
关键词:
敦煌书仪
云州消息
敬语
比较研究
敦煌显密五方佛图像的转变与法身思想
殷光明
-
《敦煌研究》
2014年1期 敦煌研究院
摘要:
敦煌佛教一直以汉传体系的佛教为主流,随着唐密的兴起,密教逐渐将一些显教的神祇及其功能移植到密教经典中,开始吸收或利用显教的图像内容和构图形式。密教中央法身大日如来化现四方佛的义理与华严毗卢遮那佛化现“十方三世诸如来”的法身思想有一致性,密教五方佛是以大乘经典和图像为基础组织起来的神祇系统,敦煌石窟为我们展示了这一图像发展、演化过程。说明显密结合、显体密用是敦煌密教发展的主流,而敦煌显密五方佛图像的转变就是显体密用的一个典型例证。
关键词:
敦煌佛教
显密五方佛
图像转变
法身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