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云冈图影
学人术语
书林漫步
刊中精粹
经典论述
云冈府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刊中精粹
>
详情
敦煌研究
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
敦煌研究院
出版周期:
双月
ISSN:
1000-4106
CN:
62-1007/K
同刊内容
时间列表
全部
2022
敦煌研究院举行《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创刊发布会
丁得天
王嘉奇
-
《敦煌研究》
2022年03期 敦煌研究
摘要:
2022年6月15日,敦煌研究院在兰州市敦煌艺术馆举行《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创刊发布会。《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敦煌研究院主办,《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编辑部编辑出版,于2022年正式创刊发行。发布会由敦煌研究院院长、《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主编苏伯民主持、甘肃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马玉萍,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程亮,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李长迅,以及中科院、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期刊出版单位、文博单位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四十余人出席了发布会。
关键词:
土遗址保护
敦煌研究院
《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
蒙元时期河西地区的文殊信仰初探——以出土文物为中心
张海娟
胡小鹏
-
《敦煌研究》
2022年03期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
摘要:
有元一代,在崇奉佛法的蒙元统治者的率先垂范下,河西地区的文殊信仰获得了进一步弘传。这于相关文殊典籍的翻译校勘,佛教石窟与壁画的重修绘制及碑刻题记的刻写制作等活动中皆有鲜明体现。究其宏盛之因,概为:文殊信仰的护国护身性质既满足了人们寻求宗教庇佑的精神诉求,又适应了统治者以佛教强化其世俗王权的政治需要、汉—藏佛教体制双力助推、唐末五代以降河西民族交融与文化互鉴的影响。
关键词:
元代
文殊崇拜
敦煌文献
敦煌石窟
宗教功用
汉-藏佛教体制
文化交融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壁壁画中的星宿图像与石窟整体的构想
桧山智美
蔺君茹
-
《敦煌研究》
2022年04期 京都大学白眉中心/人文科学研究所、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
摘要:
西魏时期营建的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壁,描绘有各种各样的印度系神格像,西壁上部带状区域描绘的日天和月天之间的星宿图像,有学者认为是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但问题是具有同样图像特征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像在东亚并不存在,与占据西壁大部分的印度系神格像的关系也不明确。第285窟壁画中,将伏羲、女娲纳入佛教伪经《须弥四域经》的世界观来表现顶部壁画,将印度系的各种神灵纳入佛教的《大集经》“日藏分”来表现西壁壁画,从这一点来看,两者共有基本框架。东阳王元荣通过在佛教框架下营造明显吸收异教信仰、将多宗教的要素混杂在一起的礼拜空间,试图将居住在当时敦煌的持有不同宗教观的人们融合在佛教的名义之下。
关键词: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东阳王元荣
星宿图像
昴宿
占术大集成
大方等大集经
(口厌)哒
新见莫高窟北区石窟出土西夏契约释考
史金波
-
《敦煌研究》
2022年0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摘要:
本文将在莫高窟北区石窟中发现的西夏草书契约转录为楷书,并做翻译、注释和研究。其中有贷粮契、贷粮抵押契和租地契。当事人有党项族和汉族,反映出当时民族间的密切关系和经济生活,可见基层社会贫富差距。证实张大千早年在莫高窟发现的契约也出于北区石窟。这些契约与黑水城出土契约比较,缺少违约处罚,利率偏低,当事人汉族比例大。与敦煌石室唐宋借粮契比较,西夏契约更趋简明,为高额有息借贷,女性有一定经济地位。
关键词:
莫高窟北区石窟
西夏
契约
张大千
黑水城
河西早期石窟年代的甄别——河西早期石窟研究之上
韦正
马铭悦
-
《敦煌研究》
2022年01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摘要:
河西早期石窟中,武威天梯山之外的石窟年代都有分歧。经过辨证,酒泉文殊山石窟前山千佛洞、张掖马蹄寺石窟千佛洞第1窟和第4窟、金塔寺石窟东西窟的年代,与武威天梯山石窟第1、4窟相近,上限都可到十六国晚期,下限难以进入北魏、敦煌莫高窟第275窟年代难以上升到十六国晚期,而应开凿于北魏早期。
关键词:
河西早期石窟
年代
十六国晚期
命名实体识别技术在“数字敦煌”中的应用研究
巩一璞
王小伟
王济民
王顺仁
-
《敦煌研究》
2022年02期 敦煌研究院、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摘要:
命名实体识别是自然语言处理基础任务之一。针对“数字敦煌”项目应用命名实体识别技术存在的实体边界难以确定等问题,通过构建小规模敦煌石窟专有名词数据集,对基于BERT-Bi LSTM-CRF的命名实体识别基本方法,和基于Multi-digraph的词汇增强方法进行了实验对比,结果表明基本方法已具备较高的识别准确率,而基于词汇增强的方法对未登录词识别效果提升显著。最后将训练得到的模型应用于“数字敦煌”资源库命名实体识别任务,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命名实体识别
BERT
LSTM
词汇增强
数字敦煌
敦煌莫高窟北凉三窟开凿次第述论
赵蓉
-
《敦煌研究》
2022年02期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
摘要:
北凉三窟特指莫高窟第268、272、275窟,三个石窟毗邻相依,被学界普遍认为开凿于十六国的北凉时期。北凉三窟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属于统一规划还是渐次开凿,一直未有相关的具体研究。本文尝试利用石窟考古报告数据,分析北凉三窟的空间占位和空间改造现象。同时,将三个石窟中存在的重修重绘纳入考古层位学研究视野,动态把握由这些现象反映出的石窟本体受到干预的时间递进关系,进而对北凉三窟的开凿次第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北凉三窟目前的面貌是渐次开凿的结果,第268窟前半部最先开凿,其次开凿第275窟及第268窟后半部,再次是第272窟,最后对第268窟进行了扩建,三个窟相继进行开凿、扩建,并很有可能于西凉至北凉统治敦煌时期渐次完成。
关键词:
北凉三窟
避让关系
扩建
重修
重绘
开凿次第
“太阳崇拜”图像传统的延续——莫高窟第249窟、第285窟“天人守护莲华摩尼宝珠”图像及其源流
张元林
-
《敦煌研究》
2022年Z5期 敦煌研究院、
摘要:
本文首先对莫高窟第249窟、第285窟窟顶东披所绘的莲华摩尼宝珠图像及相关画面进行了重新释读,认为这两窟窟顶东披所谓的“天人/力士托举莲华摩尼宝珠”图像应定名为“天人守护莲华摩尼宝珠”、其次,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佛经文本,认为这两幅图像中也隐含着太阳崇拜的古老主题、最后,通过与古埃及和古代西亚文明中表现太阳崇拜的类似图像的比较后认为:这两幅图像的源头可追溯至古老的“天神守护莲华或生命树之上的太阳神”的图像传统。这一图像传统,在敦煌石窟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日神崇拜图像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别具一格的图像模式。同时,结合这两窟中的其它相关图像,对这一图像的传播路径进行了探讨,认为其具体的传播者很可能是北朝时期的入华粟特人。
关键词:
天神
守护
莲华摩尼
太阳神崇拜
源流
浅析敦煌无明代开凿石窟及绘塑遗存的原因
韩冰
汪正一
宋利良
-
《敦煌研究》
2022年02期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敦煌研究院编辑部、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所
摘要:
敦煌从明朝取得河西到清康熙经略西域复建敦煌340余年间,主要处于明朝置卫间接管控时期(1372—1516)和吐鲁番政权统治的“后明时代”(1516—1715)。明控关西七卫时期,特殊卫所治下敦煌石窟还略见礼佛朝拜活动,吐鲁番统治时期因人口迁徙和宗教信仰的改变,敦煌石窟未见任何营建活动,形成了敦煌莫高窟较长时间无营建的空窗期,也结束了千年莫高窟营造开窟的历史,本文通过对明代敦煌地区政治、经济及宗教信仰情况的梳理,讨论莫高窟没有明代开凿石窟绘塑遗存的原因。
关键词:
明代
敦煌石窟
政治经济
宗教信仰
建筑史研究与敦煌石窟——从新史料看梁思成和伯希和的交往
韩琦
-
《敦煌研究》
2022年01期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
敦煌石窟和壁画为古代建筑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梁思成是最早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古建筑研究的学者,其中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激发了梁思成对古代建筑的新思考,并对佛光寺的发现与年代的断定也有指引作用。文章根据新发现的信件,重现了梁思成和伯希和的交往细节以及梁思成古建筑研究的历程。
关键词:
梁思成
伯希和
敦煌
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