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镐京 | 都城现址:陕西西安 | 统治民族:华夏族 | 开国皇帝:周文王姬昌 |
约始于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武王伐纣灭商所建王朝,终于前771年周幽王覆亡。在这一时期内,各封国均向王朝负担一定义务,出现形式上之统一局面。由于周王朝都城宗周位于西方,故称西周。
庙号/谥号 | 帝王 | 在位时间 |
---|---|---|
武王 | 姬发 | 公元前1046—公元前841 |
成王 | 诵 | 公元前1046—公元前841 |
康王 | 钊 | 公元前1046—公元前841 |
昭王 | 瑕 | 公元前1046—公元前841 |
穆王 | 满 | 公元前1046—公元前841 |
共王 | 繄扈 | 公元前1046—公元前841 |
懿王 | 囏 | 公元前1046—公元前841 |
孝王 | 辟方 | 公元前1046—公元前841 |
夷王 | 燮 | 公元前1046—公元前841 |
厉王 | 胡 | 公元前1046—公元前841 |
共和 | 庚申前841 | |
宣王 | 静 | 甲戌前827 |
幽王 | 宫湦 | 庚申前781 |
都城:洛邑 | 都城现址:河南洛阳 | 统治民族:华夏族 | 开国皇帝:周平王姬宜臼 |
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终于前256年周赧王卒。因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以东,故名东周。也有把前256年至前221年秦统一这段时期划归东周的。东周分为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5~前221)两个时期。
庙号/谥号 | 帝王 | 在位时间 |
---|---|---|
平王 | 姬宜臼 | 辛末前770 |
桓王 | 林 | 壬戊前719 |
庄王 | 佗 | 乙酉前696 |
釐王 | 胡齐 | 庚子前681 |
惠王 | 阆 | 乙巳前676 |
襄王 | 郑 | 庚午前651 |
顷王 | 壬臣 | 癸卯前618 |
匡王 | 班 | 己酉前612 |
定王 | 瑜 | 乙卯前606 |
简王 | 夷 | 丙子前585 |
灵王 | 泄心 | 庚寅前571 |
景王 | 贵 | 丁巳前544 |
悼王 | 猛 | 辛巳前520 |
敬王 | 匄 | 壬午前519 |
元王 | 仁 | 丙寅前475 |
贞定王 | 介 | 癸酉前468 |
哀王 | 去疾 | 庚子前441 |
思王 | 叔 | 庚子前441 |
考王 | 嵬 | 辛丑前440 |
威烈王 | 午 | 丙辰前425 |
安王 | 骄 | 庚辰前401 |
烈王 | 喜 | 丙午前375 |
显王 | 扁 | 癸丑前368 |
慎靓王 | 定 | 辛丑前320 |
赧王 | 延 | 丁未前314 |
都城:洛邑 | 都城现址:河南洛阳 | 统治民族:华夏族 | 开国皇帝:周平王姬宜臼 |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前477年(一说478年)周敬王卒的中国历史时期。因为鲁史《春秋》基本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而得名。春秋止于何年,有不同划分法,《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为前477年,《史记·周本纪》为前478年。周王朝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中华大地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见于《左传》的大小国家有120多个,其中以姬姓者为最多;以及赢、江、黄、徐、子、戴、姒、妫、曹等姓,另外还有属于风姓、己姓、姞姓、偃姓等小国。各国之中最强大者为晋、楚,其次为齐、秦,再次则为郑、宋、鲁、卫、曹、邾等国。春秋末崛起者为吴、越两国。除以华夏族为主的大大小小国家之外,还有不少被中原国家称为戎、狄、蛮、夷的小国交错其间。在长期的相互混战之中,不少小国被强国吞并,到春秋末只剩下原来的1/3。
都城:洛邑 | 都城现址:河南洛阳 | 统治民族:华夏族 | 开国皇帝:周平王姬宜臼 |
公元前475~前221年秦统一以前的中国历史时期。又称列国、六国。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战国始于何年,有不同划分法。《史记·六国年表》定在周元王元年(前475)。《资治通鉴》以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作为战国的开端。还有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周贞定王元年(前468)之说。
战国和春秋一样,中华大地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趋势是通过兼并战争而逐步走向统一。春秋时的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只剩下十几国。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七雄之外,越在战国初也称雄一时,不久即走向衰亡。小国有周、宋、卫、中山、鲁、滕、邹、费等,后来逐个被七国吞并。在边域地区与七雄相毗邻的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北面和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匈奴、义渠,南面有巴蜀和闽越,至秦统一后,其中一部分与汉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