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长安 | 都城现址:陕西西安 | 统治民族:汉族 |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
历21帝,共289年。开元二十八年(740)时,全国共有郡府328个、县1 573个。唐朝疆域,东至安东都护府,西至安西都护府,北起单于都护府,南止日南。大业十三年(617),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攻占长安。次年,建立唐朝,改元武德。唐高祖李渊削平群雄,基本统一全国;沿袭隋制,建立起各种制度。颁布了新的律令。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被迫退位。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依靠房玄龄、杜如晦,制定典章制度和选用人才;重用魏徵、王珪等大臣,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国力日盛,且形成皇帝兼听纳谏,广任贤良,大臣敢言,君臣相得,力求致治的政治风气,史称“贞观之治” 。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发生了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的事件,关陇贵族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唐高宗统治时期,东征西讨,平定西突厥,设安西四镇,西部边疆达到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
武则天从684年始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称帝,改唐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地方吏治。宽容对待逃亡农民,农业发展,社会安定;设置屯田,收复安西四镇,设立北庭都护府;发展科举取士,创设武举,大开制科;广开入仕之门,为开元之治准备了一大批人才。她为了打击反对势力,实行酷吏政治,滥杀了不少无辜。
唐中宗、唐睿宗统治时期,政治混乱,政变频繁。直到713年唐玄宗平定太平公主之乱才告一段落。
唐玄宗李隆基在姚崇的辅佐,稳定了政局,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家给人足,人无苦寙,四夷来同,海内晏然”的局面,史称“开元之治”。唐玄宗还调整政治体制,完成了从三省体制到中书门下体制的过渡。进行括户,改革地税、户税征收办法,将色役资课化,并实行纳资代役(分见唐地税、唐户税、色役、资课)。设立节度使、转运使和采访处置使;停止卫士番上宿卫和轮番戍边的府兵制,完成了从征兵制到募兵制的过渡。边疆形势的变化和边地节度使兵力的加强,兵力上外重内轻的形成,导致了安史之乱。叛军攻入长安,唐玄宗逃往成都,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吴忠北)即位。
安史之乱及其后的战乱,人口逃亡,面临巨大的财政危机,唐朝政府在赋税制度上进行了两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一是实行两税法,二是商税系统的创立,构成政府的两大财政支柱。
安史之乱平定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以“河朔三镇”和淄青镇最严重。唐代宗即位,宦官李辅国有拥立之功,御前符印军号都由他处理。唐代宗时程元振、鱼朝恩先后专制禁军,权势很大。
唐德宗力图削平藩镇,引起了藩镇连兵叛乱。唐德宗一度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和梁州(今陕西汉中)。战争持续了5年之久。唐德宗还京师后,一方面积蓄力量为削藩做准备,同时把神策军交给宦官统领。贞元十二年(796),由宦官二人分任左右神策护军中尉,宦官掌握禁军成为定制。唐顺宗即位后,企图夺取宦官兵权,但很快失败。
唐宪宗即位后,去除弊政,改革政治,通过对强藩巨镇的斗争,力图中兴统治。从元和元年(806)到七年,先后讨平西川、夏绥、镇海三镇,迫使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归顺朝廷。成德镇的王承宗也输纳贡赋、请授官吏。元和九年至十二年攻破蔡州城(今河南汝南),平定淮西镇。后又平定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各地节度使都由中央任命。
长庆元年(821),魏博、成德和幽州三镇再叛,而元和以前长期割据的河南、河北和山东地区的其他藩镇,继续在唐朝中央政府控制之下。唐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比元和以前有所扩展,但藩镇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官僚集团发生了持续40年的党争。两派官僚都与宦官有勾结,他们都没有参加唐文宗时一些士大夫进行的铲除宦官的斗争。唐武宗时李德裕当政,虽然解决了泽潞镇叛乱等一些具体问题,但仍没有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
大中十三年(859),唐与南诏发生战争,因财政困难,经常预征赋税。江淮又连年水旱,农民逃亡。裘甫首先在浙江起义。咸通九年(868),桂林戍卒发动兵变,还至徐泗地区,广大农民和附近各州小股农民起义军兼程归附,发展成为农民起义。乾符元年(874),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爆发。中和四年(884),农民起义被镇压,全国陷入军阀混战之中,皇帝成为军阀争夺的对象。唐王朝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天祐四年(907)四月,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取代唐朝,即皇帝位,改名晃,改国号梁。唐朝灭亡。"
庙号/谥号 | 帝王 | 在位时间 | 年号 |
---|---|---|---|
高祖 | 李渊 | 戊寅618 | 武德 |
太宗 | 世民 | 丁亥627 | 贞观 |
高宗 | 治 | 庚戌650 | 永徽 |
丙辰656 | 显庆 | ||
辛酉661 | 龙朔 | ||
甲子664 | 麟德 | ||
丙寅666 | 乾封 | ||
戊辰668 | 总章 | ||
庚午670 | 咸亨 | ||
甲戌674 | 上元 | ||
丙子676 | 仪凤 | ||
己卯679 | 调露 | ||
庚辰680 | 永隆 | ||
辛巳681 | 开耀 | ||
壬午682 | 永淳 | ||
癸未683 | 弘道 | ||
中宗 | 显又名哲 | 甲申684 | 嗣圣 |
睿宗 | 旦 | 甲申684 | 文明 |
则天大圣皇帝 | 武曌 | 甲申684 | 光宅 |
乙酉685 | 垂拱 | ||
己丑689 | 永昌 | ||
庚寅690 | 载初 | ||
武后改国号为周 | 庚寅690 | 天授 | |
壬辰692 | 如意 | ||
壬辰692 | 长寿 | ||
甲午694 | 延载 | ||
乙未695 | 证圣 | ||
乙未695 | 天册万岁 | ||
丙申(腊)696 | 万岁登封 | ||
丙申696 | 万岁通天 | ||
丁酉697 | 神功 | ||
戊戌698 | 圣历 | ||
庚子700 | 久视 | ||
辛丑701 | 大足 | ||
辛丑701 | 长安 | ||
中宗李显又名哲复唐号 | 乙巳705 | 神龙 | |
丁未707 | 景龙 | ||
睿宗 | 旦 | 庚戌710 | 景云 |
壬子712 | 延和 | ||
玄宗 | 隆基 | 壬子712 | 先天 |
癸丑713 | 开元 | ||
壬午742 | 天宝 | ||
肃宗 | 亨 | 丙申756 | 至德 |
戊戌758 | 乾元 | ||
庚子(闰)760 | 上元 | ||
辛丑761 | -- | ||
代宗 | 豫 | 壬寅762 | 宝应 |
癸卯763 | 广德 | ||
乙巳765 | 永泰 | ||
丙午766 | 大历 | ||
德宗 | 适 | 庚申780 | 建中 |
甲子784 | 兴元 | ||
乙丑785 | 贞元 | ||
顺宗 | 诵 | 乙酉805 | 永贞 |
宪宗 | 纯 | 丙戌806 | 元和 |
穆宗 | 恒 | 辛丑821 | 长庆 |
敬宗 | 湛 | 乙巳825 | 宝历 |
文宗 | 昂 | 丙午826 | 宝历 |
丁未827 | 大(太)和 | ||
丙辰836 | 开成 | ||
武宗 | 炎 | 辛酉841 | 会昌 |
宣宗 | 忱 | 丁卯847 | 大中 |
懿宗 | 漼 | 己卯859 | 大中 |
庚辰860 | 咸通 | ||
僖宗 | 儇 | 癸巳873 | 咸通 |
甲午874 | 乾符 | ||
庚子880 | 广明 | ||
辛丑881 | 中和 | ||
乙巳885 | 光启 | ||
戊申888 | 文德 | ||
昭宗 | 晔 | 己酉889 | 龙纪 |
庚戌890 | 大顺 | ||
壬子892 | 景福 | ||
甲寅894 | 乾宁 | ||
戊午898 | 光化 | ||
辛酉9O1 | 天复 | ||
甲子(闰)904 | 天祐 | ||
哀帝 | 柷 | 甲子904 | 天祐 |